效果与成果 课程设计节选

文学与人生

教学主题

家国情怀:永恒的文学母题

 

2

教学目标

 识能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熟悉体现忠孝观念的代表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作品中忠、孝之矛盾与统一;理解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政内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学

 

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及其批判

 

对于以孝文化为根基的家国情怀的认知、感受与实践

教学方法

以典型具体的生活案例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孝;以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批判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孝与孝道、忠与爱国;使用情景教学方法,以应用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感染学生的传统亲情与家国情怀;多媒体网络教学法促进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辩论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孝道、愚忠的分析批判,增进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1、孝与孝道文化批判准备。传统家国情怀的出发点在于亲亲之孝,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孝”批判思维与价值判断是课程的基础与前提;2、文本阅读准备。提供经典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家国情怀文学文本是课程重要任务,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3、分组讨论准备。设置家国情怀文学文本中若干问题,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辩析、讨论。

  

  

  

  

  

1.导入:优美的诗歌诵读视频导入《孩子 你听我说》

《孩子 你听我说》是一位孤苦老人写在敬老院砖墙上的留言,它是昨天和今天的对话: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
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以上是一个孤苦老人写在敬老院砖墙上的留言,不知你看到它时,或者听到它时,是什么样的感觉?是否像我一样心里一阵阵地悸动呢?是否那些尘封多年的记忆猛然地被它轻轻唤醒?是否早已麻木的神经被这一件件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往事蓦然触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多点时间陪陪父母吧,对他们好一点……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这里涉及到一个我们民族文化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记忆,涉及到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孝”与 “孝道”?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家国情怀——永恒的文学母题

目录:

<作为亲亲文化的孝

《孝经》《二十四孝图》

《孝经》及《二十四孝图》孝道分析批判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忠孝艺术表现及其批判

《郑伯克段于焉》《陈情表》《出师表》《祭十二郎文》《报任安书》

<文学主体的建立与消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李密之孝的隐情与司马迁笔下李陵“孝忠”的文学批判

<思考问题与讨论

           

<作为亲亲文化的孝

    汉字“孝”折射出的孝文化

“孝”的甲骨文“老”在上,“子”在下。即儿女要赡养老人。与“孝”字同源的汉字还有“老”字“考”字。

,甲骨文

手拄棍杖的年长上卿或大夫即“老”;呼吸紧促、经常咳嗽的长发老人即“考”。《尔雅》释为“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释为“善食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会意字。”即做子女的要好好侍奉老人,那就是孝。

“孝”这一概念的提出,远至八千至一万年。因为生产力落后,生存艰难,所以要对有着丰富生存经验的老人们好生赡养、敬奉。

有些传统社群对待老年人非常残酷,有些却极为敬老尊贤。以这两个极端而言,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倾向前者。(美国贾雷德•戴蒙德《昨日之前的世界》)但是敬老尊贤,“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却成为东方文明的传统。赡养、敬奉老人,也是因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极端贫乏的年代,部落(家庭)老人主动走向山洞(饿死),以节省食物。

恐怕,正是这样的两个因素,到了周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虽经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了秦统一之前,孝不但没有被淡化或剔除,反而成为各家所公认的一种道德观念。善事父母,成为炎黄子孙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足见它是中华民族所公认且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时代发展、变化,但这个美好传统却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婚姻法》也在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父母,不仅从道德层面,也从法律层面作了规定。即它是与生俱来的,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身为子女,你没有理由,更不应该拒绝。可惜,这个美德经过一场“文化革命”的浩劫,几乎丧失。今日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农村老人被弃养的在百分之八十;《人民文学》曾披露过河北省农村老人的惨状。幸而我们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也因为一些人良心未泯,为我们延续着这个美德。

 《孝经》《二十四孝图》

 中国孝文化的代表作品《孝经》、《二十四孝图》。

根据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书共分18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 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谏诤章第十五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百善孝为先”,如何做才算是“善事呢?”《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意即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辨别土地的肥瘠,努力耕作,获取丰富的粮食;恭谨地遵行礼仪,节约用度,来赡养父母,就是平民百姓的孝。这一点在今天仍旧不过时。世易时移,今天物质丰富了,但节俭度日仍不可少,这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儿女对父母辛苦付出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孝道。可惜,今天的学生们花起父母的血汗钱来毫不吝惜,似乎他们家里有印钞的机器一般。农村父母亲卖血,子女却在北京花天酒地的大学生虽属极端,但此类现象在高中大学普遍存在确是不争的事实。不能体会父母哺养我们的艰难,怎能指望他对父母感恩呢?从而女角度讲,我们不必非得显亲扬名,只有努力工作,保证父母的衣食无忧,才算是孝。

我们没有自立时,要珍惜父母的血汗;长大成人,就要自食其力,并尽可能反哺父母,就是孝。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士,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注:我们一贯理解的“无后为大”是错误的,它的本意是晚辈对长辈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为最不孝,不是没有子嗣)“不为禄士”,即不找工作,宅在家里啃老,就是不孝。诚然,今天就业难,但不能因此就不去找工作。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却要靠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或养老金度日,不仅仅是不孝,简直就是无赖、无耻,活得猪狗不如。

《孝经》及《二十四孝图》孝道分析批判

孝,仅仅是赡养还不够。孔子当年就曾质问:“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政》)意思是说,养狗养马,都是能养,如果对老人不尊敬,没有敬重之心,跟养马养狗有什么区别呢?那么,何为敬?“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祭父》),《孟子 万章上》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由此可知,能够赡养老人,只是对做儿女的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尊敬、尊重老人,尊敬他们的阅历,尊重他们的意见,才是孝的最高境界。“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做儿女的要听从老人的教诲和训责,但又不能“陷亲于不义”(汉代  赵岐)。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的不同意见要和颜悦色地讽谏,而不是以我正处于叛逆期为借口,或以代沟为理由恶语相向,甚至打骂,甚至于杀戮(高中生、大学生弑杀父母的事情见诸报端,此不举例)。我们认为,敬重老人,就是当父母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能够听老人把话说完;当老人病痛时,能把他们当成一个还是健康的人一样,去积极地疗治,而不是搪塞敷衍,或者听之任之;要像父母哺养幼时的我们一样,悉心扶养他们,竭尽全力;在日常礼仪上,要做到“晨则省,昏则定”,如果不是住在一处,可能有些难,但节假日里常回家看看,能亲自下厨为父母做一顿他们可口的饭菜,而不是像皇帝老儿驾幸一样,让白发亲娘在厨房忙碌;人老了,总会有各种生理、心理上的毛病,能大度地接受,能宽容地对待,这既是奉养老人的一部分,更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

《孝经 开宗明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说,作为儿女,首先要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能使其受到损毁和伤害,这是孝的开始。我们不能保证肉体不受意外伤害,但可以规避一些有意的破坏。例如,与人发生矛盾时,不拳脚相向;走路时遵守交通法规;待人处事,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独处时,不触犯法律。孝的最终结果是显亲扬名。在今天,显亲扬名显得功利色彩太浓了,不值得提倡,也难以做到,但它所倡导的“立身行道”,确是我们要努力为之的。“立身行道”,既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实行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大道。“身有伤,贻亲忧;徳有伤,贻亲羞。”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不让老人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就是“弗辱”,就是孝。这一点容易做到,但要修德,却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因为它不仅需要我们主观的孜孜以求,还有教育、社会环境、主流舆论的倡导诸因素的影响。例如,经历了文革浩劫以后的人们,有几个在学校里接受过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所以,要做到孝,就积极主动地提高你的道德修养吧,不要成为让父辈蒙羞的不肖子孙。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孝,德之本也。”为人子,要善事父母、敬重父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珍惜父母的劳动,自食其力,做到这些,就是孝道,就秉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图》、《女孝经》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孝经》之后,除了正史以外,又诞生了许多版本的《孝子传》《孝子图》《二十四孝图》,以讲故事的方式,甚至是看图说话的通俗读物形式,向老百姓宣扬孝道。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24四个孝子行孝的故事集。后来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其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编辑的《孝子传》。

01孝感动天(舜)02亲尝汤药(文帝刘恒)03啮指痛心(曾参)04百里负米(子路)05芦衣顺母(闵子骞)06鹿乳奉亲(郯子)07戏彩娱亲(老莱子)08卖身葬父(董永)09刻木事亲(丁兰)10行佣供母(江革)11怀橘遗亲(陆绩)12埋儿奉母(郭巨)13扇枕温衾(黄香)14拾葚异器(蔡顺)15涌泉跃鲤(姜诗)16闻雷泣墓(王裒)17乳姑不怠(崔山南)18卧冰求鲤(王祥)19恣蚊饱血(吴猛)20扼虎救父(杨香)21哭竹生笋(孟宗)22尝粪忧心(庾黔娄)23弃官寻母(朱寿昌)24涤亲溺器(黄庭坚)

其中象孝感动天之舜帝、亲尝汤药的文帝刘恒、扇枕温衾的小小黄香、拾葚异器的蔡顺、涤亲溺器黄庭坚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孝经》及《二十四孝图》孝道分析批判

鲁迅对于《二十四孝图》的分析批判。《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鲁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鲁迅《二十四孝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鲁迅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

《南方周末》20121107-1113一周高论2012111532版《别把感恩教育搞成愚孝洗脑》2012115日,重庆云阳县普安乡小学,主讲者唐川讲“感恩父母”,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吴姓小女生走上讲台,扑通一声跪在父亲跟前,痛哭流泪地说:“爸爸,我错了,请你原谅我!”114日中午,该小女生只顾看电视忘了帮父母做事,父亲数落她,她顶撞了几句。父亲一怒之下,给了她一巴掌。此后,父女俩赌气不说话。按理说,做父亲的对女儿实施家暴,是为道德与法律所不容许的。但事情的性质在唐川的煽情演讲下发生了变化,错的变成了对的,原本应该做爹的向女儿道歉,反而变成了女儿跪求父亲原谅。这充分暴露了此种孝德课的一大弊病:混淆是非,误导孩子。

有关老年人非正常死亡问题的调查:1989年——1998年十年间,临海全市发生老年人非正常死的案件61起。其中因受媳妇虐待、歧视、遗弃而自杀的有26人;因多子妇家庭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意赡养老人,致使老人自杀的有15人;因有些子女认为老人分配家庭财产不均而拒绝赡养,引发老人自杀的有6起。这些数据,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震惊。说到底,孝敬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作为古代孝敬教育典范的《二十四孝图》,似乎一直没有人把它提到教案中来。似乎它就是封建思想的残渣。我们却不这样认为,毕竟,它传递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孝的思想,它告诉我们的是应该怎么对待父母,而不是单纯地按图索骥,否则,会弄出许多笑话,会像鲁迅先生这样,按图批判。我们认为,一个人,在年轻时,对父母不敬,那是可以谅解的,我们可称之为“代沟”。但一旦这个人当了父母,他还是我行我素,依然对父母舍之弃之,抑或是不理解当父母的苦衷,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于是我天真的认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可能还没有当爸爸。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忠孝艺术表现及其批判

古人有言,读李密《陈情表》不为之流涕者,谓之不孝;读诸葛《出师表》,不为之流涕者,谓之不忠。

李密《陈情表》:李密(224287年),名虔,字令伯,西晋初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蜀地朱提太守,他的家庭虽也可算是书香门第,但在李光在世时,家族就子嗣不旺。至李密,已是两世单传。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不久就开始经历人生的大不幸。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已故去多年;他出生刚六个月,父亲就又病逝了。再加上他家族单薄,又没有亲友的眷顾、接济,他的家庭迅速地走向了破败。在李密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迫于娘家人的巨大压力,不得已而改嫁了。这对整个家庭尤其是年幼的李密而言,无疑是一场雪上加霜的巨大灾难。李密出生时,他的祖母已经五十二岁了。

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之时,那些臣子文人们大多会在艰辛的抉择中忍受巨大的心理煎熬。魏灭西蜀后,出于统治的需要,魏国朝廷开始大肆笼络安抚蜀地的名士和仕子们。褒扬名士,为前朝官员重新加官进爵,但这无疑更增添了那些蜀地人士的心理重担。李密因为以孝谨的声名著于巴蜀,先被征西将军邓艾征为主簿,他回绝了;后魏国朝廷察举他为孝廉和秀才,紧接着又授予了他尚书省郎中的官职。可以说,历史真正把李密置身于他自己人生的风头浪尖上了,命运之神给了他一个更大的考验难题。

蜀国的灭亡,相信许多蜀地的臣子会打量这句话的分量。嵇康、孔融、弥衡的故事还相去不远,曾经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抱憾而逝,其子诸葛瞻也战死疆场,这又使由前蜀入魏的官员们的内心永远无法做到心气平和、安之若素。作为满腹经纶,深谙道义,仕途顺畅的西蜀臣子,李密本应该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应该挺直自己的脊梁对新的政治阴谋给予坚强而有力地驳斥与回击,应该对新朝所给予的高官厚禄义正词严地给予拒绝。这才是中国士大夫传统的精神禀赋。但是奉养祖母的重任让作者无法昂然选择人格的高贵,他只有收藏起自己做人的锋芒。
  这是李密的无奈。他再次以祖母病重无人侍养为由,辞绝了魏朝廷的征召。这是实情,但也是借口。

历史并没有给李密平静生活的机会。265年,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晋朝,自称晋武帝,并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267年,司马炎又立其次子司马衷为太子,并慕李密孝谨之名,亲自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也以此来笼络天下士子人心。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宠后贾南风所生,世人皆知其生性愚痴至极,但由于贾南风在司马炎面前处处夸耀其聪明,并为其百般谋划,终于被立为了太子。现在,李密面对这样一个尴尬两难的处境,一面是皇帝的亲自征召,欲让其去辅佐自己愚顽呆傻的太子;一面是自己已经九十六岁的祖母,况且已多年卧病,需人奉养。在李密的内心里,当然是希望陪伴祖母以尽其天年的,但这无异于抗旨不遵,表示对新建立的晋朝持否定态度;而出仕去做太子冼马,辅佐一个昏庸的太子,也就意味着从此将卷进了巨大的政治漩涡,亦是吉凶难测。历史给盛名之下的李密设下了一个难题,似乎两边任何一种境况都要把李密引入死地。在李密心里,自己的安危生死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死了,祖母再也无人供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

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

远。----《陈情表》

这里李密的文学才华,至孝纯情,充分利用司马氏孝治天下的政治旗号的极高智慧。展现了古代文学中个人诉求与国家政治利益的高度一致。尽管晋武帝并不十分情愿,但还是允许了李密辞呈,还赐奴婢等,以显示皇恩浩荡。事实是李密在一个极端专制参考的时代,行走走在生命的悬索之上。孝道其实是虚伪的政治面纱,这是李密《陈情表》的启示。与此呼应的就是《左传》的《郑伯克段于焉》

郑庄公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暱,厚将崩。”等语,分明是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殊深。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集中体现了,忠与孝君臣同构体制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批判。

   《报任安书》则显示了亲情与忠孝之悖论。《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中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猜度李是假投降。你认为李陵在忠、孝难全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

学者们对于李陵真假投降,一直以来争论不息。比如宋代真德秀就认为“迁所论无可取者,然其文跌宕奇伟。”(《古文赏音》卷六)清代过珙、黄仁黼等都肯定司马迁“怨悱不乱”(《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五)。当代学者则认为“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所作开脱,从政治上说当然是错误的。”(裘汉康《古文鉴赏大辞典》之《报任安书》)

吴楚材《古文观止》卷五“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离骚》中充满忧愁愤懑之家国情怀。这是二者精神实质高度一致的地方。   

<文学主体的建立与消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古代家国同构,一方面从长期封建专制社会发展来看,以血缘为根本的社会制度文化。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超级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基础,有其文明先进性与时代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家国同构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形成古典经典文学作品中忠君爱国的一致性。比如屈原《离骚》、杜甫《三吏》《三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爱国诗人杜甫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与天下百姓共同的心声。国难当头,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小我自然隐退,尽管新娘她“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充满对于战争的怨恨与不满。但是正义的保家卫国战争他们毫无怨言,积极支持丈夫走向前线。

  

<思考问题与讨论 文学与人生课程第四讲《文学与亲情》思考与实践题目

1、你曾经阅读过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亲情诗文是哪一篇?其中什么内容让你难忘?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出自何篇?翻译为白话文或者英文,应该如何表达,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请尝试意(翻)译,并加以分析比较。

3、“读李密《陈情表》不为之流涕者,谓之不孝;读诸葛《出师表》,不为之流涕者,谓之不忠。”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孝”是必须的吗?你是如何理解孝与孝道的?

5、《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是孝悌的典范吗?为什么?《古文观止》以此篇开首,意义何在?

6、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中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猜度李是假投降。你认为李陵在忠、孝难全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

7、《孝经》有重新阅读的价值吗?为什么?

8、阅读二十四孝图和鲁迅的<二十四孝图>,请回答鲁迅对于孝的态度。

9、歌颂的母(父)爱的诗文很多,《目送》《合欢树》《母亲的诗》《重游缅湖》分别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选择,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10、社会上不孝之子越来越多,请分析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11、尝试寻找网络或者生活中孝子和忤逆子的故事案例,分析他们孝与不孝的动机。

12、“独立而鸣----赵健伟博客”文章《网吧里怒斥大学生(2010-09-1700:14:39)》(见附录)中的大学生可以谓之不孝吗?为什么这么说?在你身边有这样的案例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附录:网吧里怒斥大学生(2010-09-17 00:14:39)/赵健伟

     由于家中停电,今天我生平第一次花六块钱在网吧里呆了2小时。尽管对网吧里的种种状况早有所闻,但今天亲自所见还是很让人震惊。来到这家网吧后首先发现大部分人看上去都是像是大学生,后来向网管证实这些人大多来自附近两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当时我很纳闷,上午10点应该是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到网吧来。再一看,绝大部分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或许是出于好奇,我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学生:

问:你是大学生?

答:是。

问:上午没课?

答:不是主课。

问:不是主课就不上?

……(奇怪地望着我)

问:你们常来?

答:恩。

问:看来学习不太紧张吧?

答:还行。

……

下午两点,我又去了网吧(本人去网吧是因为做股票)。还是这么多人,还是这些学生。坐在我身边的是两位大学生(后来证实的)。他们在玩着游戏,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大叫,一会儿粗口连篇。看上去完全痴迷其中。大约两点半的时候,后面一位学生走过来对其中一位说,停了吧,该上课了。谁知坐在我身边的那位竟然说到:“上什么课?别上了,继续玩。”不知为何,此时我一下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站起来对这位学生吼道:“你们就是这样上大学?这样浪费你们父母的血汗钱?你们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吗,对得起这样的名校吗?就你们这副德行,以后该他妈的找不到工作,该他妈的失业……”

说完我踢开座椅扬长而去。全场一片静默。网管过来问我发生什么事了,我突口而出:你们这里应该改名为“废品收购站”更为合适……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网络游戏是一种毒品,它早已在精神上迷毒了一代人并正在不断地毁灭他们。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告诉我,每天上课总会发现有一批学生无精打采甚至在课堂上睡大觉。这些学生大多是通宵达旦的玩网络游戏。

中国的大学,本身就因诸多因素而培养不出多少优秀人才来,现在再加上一群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导致厌学的所谓大学生,我们还能指望什么?

(独立而鸣----赵健伟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97422037 

  

思考与实践

1、你听闻或者经历过赵健伟老师描述的事件吗?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你在网吧或者你听闻的网吧那些事?

2、如果你是一位影视导演或戏剧作家,请你设计一下下列这个情节:大约下午两点半的时候,后面一位学生走过来对其中一位说,停了吧,该上课了。谁知坐在我身边的那位竟然说到:“上什么课?别上了,继续玩。”根据戏剧的写作要求编写一出独幕剧。字数1000-3000

3、假设你是赵健伟,请你以一位大学老师学者的身份分别给网吧老板、游戏策划经营公司、该学生父母、该学生所在学校校长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本人、网络媒体、中国教育报等写一封信。要求网吧老板、游戏策划经营公司、大学等名称自立,字数1000-3000

4、作为网吧老板、游戏策划经营公司经理、该学生父母、该学生所在学校校长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本人、网络媒体主管、中国教育报主编,在接到赵健伟信后,如果要给予回应,请你设计回应的方式,并给出回应的结果。

5、设想该大学学生所在班级同学及班委通过各种渠道听闻此事,你作为班长准备如何应对班级中此类现象,写一份专题工作策划书。

6、博文中提到的“后面一位学生”设想来自偏僻的山村,请你发挥想象,叙述他是如何从一位品学兼优的山村苦孩子变为大城市里网吧常客的。

7、博文中提到的“后面一位学生”在此事“曝光”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后,内心极度苦闷,产生轻生念头,请你描述他夜深人静独处时候的内心世界。

8、由于种种原因,“后面一位学生”从教学楼的十七层顶楼“坠楼”而亡,请你以网吧老板、游戏策划经营公司主管、该学生父母、该学生所在学校校长辅导员任课老师、班级班长同学、网络媒体主编、中国教育报专栏作家的身份,写出自己闻之此噩耗的心情与感受。

9、如果你身为该生所在学校校长书记、所在学院书记与院长,你在闻之此事后,你首先准备做那几件事?如果召开相关会议,请你写作会议策划案及会议通知。

10、各路新闻记者闻此事纷纷来某大学采访,如果你作为校长该如何在记者招待会上应对,请你以记者身份闻讯,并以校长身份回答。写出记者招待会记录。

11、“坐在我身边的那位”假设是“官二代”或“富二代”,请你描述虚构一下下列场景:该学生回到自己的家,父母听闻他们学校有“坠楼”事件,饭桌上向自己儿子打听。

12、在班级所开追悼会上,如果你曾经是该“后面一位学生”的好友,班长委托你做悼词,请你写作悼词一份。

思政内容的体现

1“孝”字解读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渗透民族文化自信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亲亲之道到家国情怀,在分析古代经典作品中,渗透优良传统教育、民族文化自信教育。比如“孝”字解读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肯定炎黄子孙尊老爱幼之传统,而引用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昨日之前的世界》中有关部落时期老人被遗弃的普遍现象(五种遗弃方式)。

2课程整体构思中,从导读到文本分析,树立青年学生自强奋斗的信念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这首优美而感伤的诗歌作为第四讲《家国情怀:永恒的文学母题》的导入,以声情并茂的诵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对话情景,以强化学生亲亲人伦。结尾又以《网吧里怒斥大学生》现实案例,进一步警醒学生,从麻木不自觉的精神状态中振作起来,以促进课程学生树立青年学生自强奋斗的信念。

3、分组教学,在问题设计与讨论安排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采取分组教学,且不同小组皆有组名,2018年春季6个班级有47个小组,文学组名各异。由组长主持组员讨论。本单元的讨论题目有下列几个:1、你曾经阅读过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亲情诗文是哪一篇?其中什么内容让你难忘?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出自何篇?翻译为白话文或者英文,应该如何表达,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请尝试意(翻)译,并加以分析比较。3、“读李密《陈情表》不为之流涕者,谓之不孝;读诸葛《出师表》,不为之流涕者,谓之不忠。”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孝” 是必须的吗?你是如何理解孝与孝道的?5、《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是孝悌的典范吗?为什么?《古文观止》以此篇开首,意义何在?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猜度李是假投降。你认为李陵在忠、孝难全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 开放且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目,如《报任安书》中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